前列腺癌- Prostate Cancer

口腔泛指上下唇、頰黏膜、上下齒(牙)齦、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部、硬顎、舌前三分之二等部位。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於上述這些部位的黏膜表皮細胞惡化後形成的惡性腫瘤,少部分則是由小唾液腺體惡化而所形成的腺癌。

背景與成因

前列腺癌是男性容易忽略的健康殺手。確實的成因,目前仍在研究中,危險因素則包含了家族遺傳、基因、發炎與感染。

前列腺屬於男性的生殖系統,位處膀胱頸及尿道之間,形狀跟合桃相似。前列腺會分泌白色的液體,與精子混和之後,便形成精液。一般而言,年紀較大的男性常出現前列腺腫大的情況,絕大部分都屬於良性,但倘若細胞出現基因變異,成為惡性腫瘤,就形成前列腺癌。

高危險因子

1. 家族遺傳:

前列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男性(99.9%)。前列腺癌百分之十五與家族遺傳以及基因有關連。如果父親或兄弟罹患前列腺癌,個人罹前列腺癌的機率為常人的兩倍。若父親與兄弟都罹患前列腺癌,則增為四倍。遺傳性前列腺癌:若家族有人於55歲前罹患攝前列腺癌,則個人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增為五倍。所以家族罹患前列腺癌的人數與年齡為最重要的決定因子。

2. 基因:

目前有8種基因被證實與前列腺癌有關係,尤其是HPC1。目前仍在研究中。

3. 發炎與感染:

慢性的發炎已證實與大腸癌、食道癌、胃癌、膀胱癌以及肝癌的發生有關。前列腺癌的發展也與慢性發炎有關。目前累積的證據顯示前列腺癌與感染有關:有性病史或前列腺炎的男性有較高的機會得到前列腺癌

臨床症狀

口腔癌的發生大都歷經一段很長時間的醞釀刺激,起初只是細胞的慢性發炎,時間久了細胞會變性產生纖維化及粘膜表層形成白斑或紅斑,最後才演變成癌症。

1.「白斑」或「紅斑」乃「癌前期病變」,有白斑的人日後約有2~3%的機率可能會轉變成口腔癌,而紅斑症更有高達65%的癌變機會。

2. 口腔癌的症狀主要為口腔內出現紅色或白色斑塊、潰瘍、硬塊、或伴有頸部淋巴腫大,由於症狀初期不一定有疼痛或出血的情形,反而易使人輕忽,造成延遲就醫。

3. 隨著腫瘤變大並侵犯到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顎面骨、鼻竇、鼻腔時,則陸續會有麻木、疼痛感、張口、吞嚥或說話困難、甚至流血、牙齒鬆動、鼻塞、痰或唾液中帶血、臉頰皮膚穿孔等晚期病症產生。

4. 因此只要發現口腔內出現不尋常的紅斑、白斑、或超過兩週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等,便應盡早尋求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醫師確診。

其他可能影響因素

1. 性生活頻率:

由於頻繁的性生活與非專一性伴侶易得性病,故有人認為這與前列腺癌的發生有關。但也有研究顯示,男性二十歲至三十歲之間每週有五次以上射精,較不易得前列腺癌。

2. 輸精管結紮:

目前仍無定論,但似乎沒有影響。

3. 高脂飲食:

高脂飲食,尤其是不飽和脂肪,會提高前列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前列腺癌常見症狀

前列腺癌生長相對緩慢,病發初期,通常沒有十分明顯的警告症狀,因此腫瘤在體內存在多年,患者也未必察覺。然而,當腫瘤逐漸增大或開始轉移至其他部位時,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小便頻密,晚上情況更嚴重
  • 難以排出尿液
  • 排尿或射精時感到赤痛
  • 尿液或精液帶有血液
  • 排尿後仍然漏尿

另外,若癌細胞已經擴散至骨骼、脊骨或盤骨,患者可能會感到僵硬或痛楚,亦可能感到疲倦、食慾不振,以及日漸消瘦。

大腸癌為癌病發病首位,政府資助的「大腸癌篩查計劃」 (往稱「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已恆常化,並分階段擴展至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
接受篩查的人士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可在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網站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