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 Oral Cavity Cancer

口腔泛指上下唇、頰黏膜、上下齒(牙)齦、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部、硬顎、舌前三分之二等部位。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於上述這些部位的黏膜表皮細胞惡化後形成的惡性腫瘤,少部分則是由小唾液腺體惡化而所形成的腺癌。

背景與成因

口腔癌的防治理當是最容易見到成效的。理由之一是口腔癌的致病因非常明確,絕大部分的口腔癌發生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習慣有關,只要遠離這些惡習,根據過去的統計數據,應可減少八至九成口腔癌病例的產生。理由之二是,即使真的產生了口腔癌或口腔的癌前病變,由於發生的部位是在人體表面,只要患者稍有警覺性,都可以注意到口腔黏膜外觀上的變化,及早就醫,而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進一步降低死亡率。因此口腔癌的防治,首要之務是勸導民眾遠離菸、酒、檳榔等不良惡習,其次是要對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變的臨床表徵加強宣導,讓所有民眾都能有清楚的認識。

其實口腔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患者不願以理性及科學的態度來接受正規的檢查及治療。以目前的技術而言,不論西方先進國家或台灣,口腔癌治癒的病例比比皆是,只要能把握以下重要的三原則-事先預防、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相信即能遠離口腔癌的威脅。

目前有些藥物可以減少口腔區域癌化效應,不僅可以減少口腔癌發生的機率,也可以減少口腔癌治療後復發,降低頭頸部出現第二原發腫瘤的機會。包括高劑量的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酸等,但必需要在醫師處方之下服用,不過只要在日常生活上多食用綠色蔬果,減少刺激性食物,也都會有所助益。

高危險因子

以下提供幾點日常生活中可預防口腔癌發生的應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1. 每半年定期作口腔健康檢查。

2. 盡量把握機會,接受口腔癌篩檢(口腔黏膜病變篩檢)

3. 口腔內黏膜或頸部發現有任何腫塊、口腔內黏膜顏色變化、有燒灼感或粗糙感、超過兩星期未癒合的潰瘍、有張口困難等現象時應該及早找醫師檢查。

4. 避免菸、酒、檳榔等長期對口腔黏膜有刺激性的物質。

5. 飲食及生活作息正常,營養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C的飲食;避免長期食用高熱或刺激性的食物。

6. 有尖銳邊緣之牙齒或義齒等補綴物,會對口腔組織造成摩擦,形成慢性刺激, 應請牙科醫師治療、改善。

7. 避免長時間直接的陽光曝曬。

8. 實行正確的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臨床症狀

口腔癌的發生大都歷經一段很長時間的醞釀刺激,起初只是細胞的慢性發炎,時間久了細胞會變性產生纖維化及粘膜表層形成白斑或紅斑,最後才演變成癌症。

1.「白斑」或「紅斑」乃「癌前期病變」,有白斑的人日後約有2~3%的機率可能會轉變成口腔癌,而紅斑症更有高達65%的癌變機會。

2. 口腔癌的症狀主要為口腔內出現紅色或白色斑塊、潰瘍、硬塊、或伴有頸部淋巴腫大,由於症狀初期不一定有疼痛或出血的情形,反而易使人輕忽,造成延遲就醫。

3. 隨著腫瘤變大並侵犯到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顎面骨、鼻竇、鼻腔時,則陸續會有麻木、疼痛感、張口、吞嚥或說話困難、甚至流血、牙齒鬆動、鼻塞、痰或唾液中帶血、臉頰皮膚穿孔等晚期病症產生。

4. 因此只要發現口腔內出現不尋常的紅斑、白斑、或超過兩週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等,便應盡早尋求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醫師確診。

相關檢查

1.活體切片檢查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是口腔癌診斷的第一步。切片檢查可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不同的診斷,其治療方式大不相同。切片檢查的第二個目的是要確定口腔癌的確實組織學成份,鱗狀細胞癌之癌細胞可進一步區分成分化差、分化中等度或分化度佳等不同的分化性。分化性愈差者,手術後預後也較差,但相對對放射線治療的反應性較佳。因此正確的組織學診斷對未來的治療計畫擬定非常重要。

2. 腫瘤原發部位評估

當口腔癌診斷證實後,需進一步評估腫瘤的確實範圍。一般視診、觸診對外突型腫塊較適合,但對潰瘍、浸潤型病變或合併黏膜下纖維化症,導致開口困難而難以檢查的患者,需輔以顎骨X光、頭頸部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攝影,可明確偵知腫瘤侵犯範圍。

3. 頸部淋巴轉移之評估

口腔癌細胞除了局部生長外,隨著病程進展,有可能經淋巴轉移而導致頸部淋巴結的腫大,發生部位可在同側、對側或兩側之上、下頸部。醫師首先會經由觸診做初步的評估,對無痛性、質地堅硬、與臨近組織固著、直徑大於2公分以上的頸部淋巴結腫大,絕不能掉以輕心。對於深頸部的淋巴結及頸部較肥胖的患者,因為不好觸診,進一步的評估包括頭頸部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攝影。頸部超音波配合細胞學抽吸檢查,也能夠提供很好的診斷幫忙。最近正子掃描攝影(PET)的應用,對於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攝影所發現疑似頸部淋巴結轉移病兆,可以更進一步做確診,非常有幫助。

4. 遠處器官轉移之評估

口腔癌若不及時治療,到晚期階段常會導致身體遠處器官的轉移。其中以肺臟、肝臟最為多見,有時會有肋骨或脊椎骨的轉移。因此治療前需先以胸部X光、全身骨骼同位素掃描及腹部超音波攝影,來初步評估全身轉移的可能性。

大腸癌為癌病發病首位,政府資助的「大腸癌篩查計劃」 (往稱「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已恆常化,並分階段擴展至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
接受篩查的人士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可在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網站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