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 - Malignant Lymphoma

目前看來全世界的惡性淋巴瘤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罹病率仍逐年增加,每年約三千名新診斷病例。惡性淋巴瘤的成因有許多假說,大部分學者認為除了體質、化學物質、病毒感染(EB病毒)之外,病人本身的免疫功能缺損佔很重要的角色,如腎臟移植者、AIDS愛滋病毒,或特殊病毒感染者,其罹病率為正常人的數十倍。家族及遺傳的傾向則很少見,但環境污染及食安問題為學者關心之議題。

背景與成因

惡性淋巴瘤俗稱淋巴癌,其中包括了兩種疾病,即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 non Hodgkins lymhpoma)與何杰金氏症(HD, Hodgkins disease)。兩者的差別在於病理型態學的不同以及臨床表現的差異。西方人何杰金氏症較普通,預後比較好,而東方人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比較多, 約為何杰金氏症的九倍。目前看來全世界的惡性淋巴瘤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罹病率仍逐年增加,每年約三千名新診斷病例。

淋巴癌的發病,在各個年齡層都很平均,(何杰金氏症好發於青春期及中老年 Bimodal),男女比例約相等。 最早期的症狀是頭頸部或腋窩的淋巴腺腫大佔最多,隨著時間而淋巴腺腫大形成結節。一般不會痛,也不會發紅,有別於淋巴腺發炎。有三分之一的淋巴癌之初發病灶不在淋巴腺,而發生於內臟器官,如胃、大小腸、肺之縱膈腔等 (又稱為淋巴結外淋巴癌Extra-Nodaal lymphoma)。

早期症狀不明顯的居多,淋巴腺腫大約超過二公分者,應即早做檢查。以胃痛、胃出血、腸阻塞、或肺部呼吸困難來表現者也不少。早期症狀不明顯的居多,淋巴腺腫大約超過二公分者,應即早做檢查。後續症狀包括不明熱(發燒38.3℃以上)、體重減輕、盜汗、貧血及其他血球減少以及各種器官被侵犯的症狀。在台灣鼻腔的淋巴瘤表現特殊,常合併鼻塞,發燒不退,與EB病毒感染有關。皮膚淋巴瘤會出現表皮之紅斑塊或結節。乳房的淋巴瘤亦形成腫塊及轉移,腦部與脊椎的淋巴瘤會引起記憶力、思考以及四肢的活動力受損。在腹部常形成巨大腫瘤以及肝脾臟腫大、下肢水腫、腹水等等。

臨床症狀

  1. 淋巴癌的發病,在各個年齡層都很平均,(何杰金氏症好發於青春期及中老年Bimodal),男女比例約相等。
  2. 最早期的症狀是頭頸部或腋窩的淋巴腺腫大佔最多,隨著時間而淋巴腺腫大形成結節,但一般不會痛,也不會發紅,有別於淋巴腺發炎。
  3. 有三分之一的淋巴癌之初發病灶不在淋巴腺,而發生於內臟器官,如胃、大小腸、肺之縱膈腔等 (又稱為淋巴結外淋巴癌Extra-Nodaal lymphoma)。以胃痛、胃出血、腸阻塞、或肺部呼吸困難來表現者也不少。
  4. 後續症狀包括:不明熱(發燒38.3℃以上)、體重減輕、盜汗、貧血及其他血球減少以及各種器官被侵犯的症狀。
  5. 在台灣鼻腔的淋巴瘤表現特殊,常合併鼻塞,發燒不退,與EB病毒感染有關。
  6. 皮膚淋巴瘤會出現表皮之紅斑塊或結節。
  7. 腦部與脊椎的淋巴瘤會引起記憶力、思考以及四肢的活動力受損。
  8. 在腹部常形成巨大腫瘤以及肝脾臟腫大、下肢水腫、腹水等等。

相關檢查

  1. 淋巴癌的診斷,病理切片檢查是絕對必要的,影像檢查只能當做輔助性參考。
  2. 腹、胸部的電腦斷層掃描、核子醫學的鎵(Gallium)67同位素全身掃描,正子掃描、骨髓切片、腹部超音波、生化學、病毒學、胃鏡、大小腸X光攝影或淋巴攝影、胸部X光等都是經常使用,作為全套完整的檢查及評估。
  3. 肝臟生體切片,脊髓液檢查,胸水穿刺也會視病情需要而做。
  4. 另外染色體及基因重組的檢查更可以用來了解病況,加強治療。

大腸癌為癌病發病首位,政府資助的「大腸癌篩查計劃」 (往稱「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已恆常化,並分階段擴展至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
接受篩查的人士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可在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網站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