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 - Brain Tumor

腦瘤,主要分為原發性和轉移性,原發性腦瘤依組織類型可分為神經元膠質細胞或非神經元膠質細胞。依病理型態又分為良性與惡性。轉移性腦瘤是指由其他部位癌症轉移而來,如乳癌、肺癌等。本文主要介紹原發性腦瘤。因為存活率不高,且預後差,有時影響生活功能甚鉅,且腦部為重要器官無可取代,仍需給予重視。

背景與成因

致病機轉不明,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而危險因子可分成遺傳與環境兩個層面。遺傳方面,有一些少見之遺傳性疾病,有較高惡性之腦瘤發生率,如在纖維神經瘤病變(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 2)、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視網膜胚細胞瘤(Retinoblastoma)、Li-Fraumeni symdrome等病患家族,觀察到較高腦瘤罹病危率。環境因子方面,治療性質之放射線暴露已經證實與腦瘤有關,其他如環境中游離與非游離輻射暴露、電磁場、手機使用、病毒感染、頭部創傷、致癌化學物質暴露、抽菸、飲酒、藥物史等因子,其研究結果仍有分歧。但從事某些特定工作的人比較易得腦瘤:加油站工人、橡膠工廠員工、藥廠員工、化學藥劑、防腐劑處理人員都有較高機會。

臨床症狀

腦部外層有頭骨保護腦組織,當出現腫瘤時,因為腦部空間受限,腫瘤會壓迫腦組織跟浸潤,而產生症狀。且症狀會隨腫瘤的位置而異,若影響到腦脊髓液的流動,還會造成水腦。而腫瘤長得太快,會使腦部壓力急速上升,如若未即刻治療,容易隨時昏迷或死亡。如果腦瘤長得很慢,初期往往沒有症狀。常見症狀如下:

  1. 頭痛,最常見或較早出現的,早晨尤甚。
  2. 步態不穩、協調或平衡能力變差。
  3. 痙攣或癲癇。
  4. 視覺障礙。
  5. 頭暈、噁心、嘔吐。
  6. 記憶衰退、語言障礙、或性格改變。
  7. 手腳無力、偏癱或感覺神經受損。
  8. 內分泌異常。

上述這些症狀並無特異性,其他器官的病變,或中樞神經的非腫瘤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也可能出現記憶力衰退等症狀。如有上述症狀,需就醫來查明病因。其他症狀如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癌症進展及轉移部位有關。

相關檢查

  1. 神經學檢查:評估認知功能、情緒、神經、平衡、反射、力量和感官的運作情況。檢查眼睛而知道腫瘤及腦水腫壓迫神經及腦的位置。
  2. 內分泌評估:檢測血液及尿液,可協助診斷腦下垂體或下視丘腫瘤。
  3. 病理切片(Pathology):分為開顱切片與立體定位切片(Stereotactic biopsy)。立體定位切片是透過立體定位手術(Stereotactic surgery)進行,適用於微小腫瘤或深部腫瘤,用以判斷是否為癌細胞、確立細胞型態及分化程度。
  4. 顱骨X光:從顱骨的變化判斷是否有腫瘤,藉由鈣化點的偵測來評估與鈣化相關腫瘤的位置。此為初步評估,無法提供精確診斷。
  5.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能及早篩檢出腦瘤或是其他腦部病變,如鈣化、頭顱損傷、急性腦出血(腦中風),但針對腫瘤為於後顱窩位置,或是不會顯影的腫瘤(如低級數的膠質瘤),則無法提供診斷依據。
  6. 核磁共振/磁振造影(MRI):核磁共振比電腦斷層敏感,在小的腫瘤尤為重要。此外腦下垂體微腺瘤要用核磁共振做灌流攝影。
  7. 磁振造影血管攝影:做頭頸部及顱內外血管之評估,檢視有無血管阻塞或狹窄等病變,以評估腦部動脈瘤的情形。
  8. 正子攝影(PET):用腫瘤組織對放射性氟化去氧葡萄糖藥物的高吸收與代謝顯影,來顯示癌細胞影像,也可以用來確定癌症位置、追蹤有無復發等。

大腸癌為癌病發病首位,政府資助的「大腸癌篩查計劃」 (往稱「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 已恆常化,並分階段擴展至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
接受篩查的人士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可在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網站查閱詳情。